16年前,第一代iPhone敲响了智能手机爆炸式增长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通信速度从2G飙升至5G,但手机销量逐渐下降。寻找“第二增长曲线”是消费电子企业必须面对的命题。
十多年后,新四化恰逢其时,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为汽车产业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新能源汽车产销实现了快速增长。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今年年初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工信部最新预测数据显示,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900万辆左右,同比增长约30%。这意味着汽车可能会迎来消费电子公司的下一个黄金时代。目前,“造车运动”如火如荼,消费电子公司和上游供应商都积极进入市场,走上了一条跨界转型之路。
消费电子领域的跨境汽车制造,路径不同
在新四化的趋势下,一方面,汽车的核心技术正在从发动机、变速器等零部件转向“三电”(电机、电池、电控);另一方面,智能化的发展也刺激了对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和车载娱乐等软件系统的需求增加。这些为消费电子公司提供了展示技能的机会,并通过自身的技术积累为新时代的汽车行业赋能。
以“三电”为核心的电力应用场景是消费电子企业进军汽车行业的第一赛道。从电子公司、家电公司到消费电子零部件供应商,都瞄准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市场。三星SDI早在2008年就进入动力电池领域,为福特、宝马、大众等提供电池。美的和海信正在瞄准新能源汽车热管理的核心部件。与此同时,苹果的供应商长影精密扩大了其在动力电池结构部件、精密汽车电子和充电相关设备方面的业务。
此外,围绕车联网的应用场景也是消费电子企业的增量市场,包括软件平台、硬件感知设备等。在这方面,许多科技公司都有自主研发和生产智能产品的经验,可以帮助汽车实现智能化转型。例如,索尼与本田合作,为电动汽车提供传感器和内容娱乐。华为也陆续推出了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跨境汽车制造本质上是一种产业升级
无论进入方式如何,产业升级都是所有转型制造汽车的电子消费企业的必然命题。从消费电子向汽车标准的转变,不仅是应用场景的转变,也是产品由内而外的重塑升级。与消费电子产品相比,汽车零部件对产品性能的要求更严格,要求更高的可靠性、耐用性、生产一致性和更严格的环境要求。
以塑料材料为例,符合汽车标准的塑料材料应具有更高的机械强度,使其耐冲击、更耐用;同时,它还需要具有更好的耐热性,以防止在高温环境中老化和变形。此外,不同应用场景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例如,用于传感器设备的塑料材料需要具有良好的红外透射率;显示屏上的塑料材料需要具有更好的光学质量;智能交互面板上使用的塑料材料需要具有高度的设计自由度,以支持集成功能;与外部装饰相关的材料需要具有抗紫外线、耐腐蚀和耐刮擦等性能。
跨境汽车制造更多的是整个产业链的协同作用
产品标准的提高意味着消费电子公司急需“修炼内功”,以应对转型过程中产业升级和竞争带来的挑战。一方面,公司通常通过收购、合作和其他方式获取汽车供应链中的核心技术,以加快其进入汽车行业的步伐;另一方面,我们积极寻找对汽车制造有更好了解的上游供应商,以逐步建立和巩固我们自己的汽车零部件生产系统。
与此同时,随着消费电子企业的跨界转型,产业链上游的供应商也在创新求变。一些具有前瞻性和研发能力的供应商已经提前进入市场,打磨自己的产品,及时支持消费电子企业的跨境转型。
以材料供应商科思创为例,近年来,该公司推出了显示屏、前格栅、智能控制面板、充电站等汽车零部件的材料解决方案。特别是近年来,轻量化已成为汽车制造业的主要发展趋势,推动塑料成为首选的替代材料。塑料的使用可以提高燃油经济性并减少碳排放。作为工程塑料聚碳酸酯的发明者,这些趋势为科思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能够通过技术积累开发出符合汽车级标准的聚碳酸酯材料,满足不同部件的使用需求。例如,用于前格栅和B柱等外部部件的聚碳酸酯材料具有很强的尺寸稳定性、抗冲击性和抗紫外线性;而用于显示屏的聚碳酸酯材料在良好的机械性能的基础上具有更高的设计自由度和光学性能。目前,科思创已与广汽、高合等多家整车厂建立合作关系,在CMF美学设计和未来出行体验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应用经验。
展望未来,汽车产业的循环经济战略也是汽车产业链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去年年底,欧盟委员会发布了一项关于报废汽车(ELV)的监管提案,要求新车制造中使用的塑料至少有25%来自回收。在此之前,科思创已经推出了具有不同回收率的PCR消费后再生聚碳酸酯材料,以应对汽车行业的循环经济转型。
此外,与消费电子公司类似,科思创也是一家“跨界玩家”。对于材料供应商来说,“跨界”是上游产业链中永恒的命题。从电子产品到能源,再到汽车。。。科思创长期精通跨学科方法论,积累了各种专业知识。这种体验对于跨境消费电子公司来说尤其独特,因为双方都是合作伙伴和同路人。
结论:
造车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技术积累和经验积累过程,因为知道很难,做起来更难。随着智能汽车时代的到来,造车不再只是传统车企的自传,而是一个跨行业、全产业链的形象。从材料到核心零部件,结合每家公司的优势是实现下一个汽车黄金时代的关键。